汉代官员之冠(一)

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汉代的冠冕十分丰富,而朝臣官职品级的区分也主要以冠式来加以区别。除旒冕、长冠(即刘氏冠)、委貌冠、皮弁冠为祭服冠外,其余均为常用朝服冠。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也有称之为鹊尾冠等,大多用朱皮编成内框,外面罩有黑色的漆纱,使用时套在发髻上。总体形制沿袭了战国时期楚国流行的冠帽形制,长沙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中的男子,就头戴高高的长冠。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件男俑头上也戴有一个向后上方倾斜的梯形长木板,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就是当时的长冠。


图:马王堆一号基出土的冠人男俑

《续汉志》对进贤冠的描述是:“进贤冠……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进贤冠是汉代最普通的一种冠饰,一般为文官和儒生日常所戴, 它是由先秦时期的缁布冠演变而来,由铁丝和细纱制作而成,下面是一个套在头上的冠圈,冠圈上装有用铁或竹、木所作的冠梁。梁柱前倾后直,以梁数的多少代表身份的高低。梁数有一梁、二梁、三梁之别,以三梁为最贵。公侯的冠上装三道梁,二千石至博士级别的官员(相当于后代三至七品官员),为两道梁。博士以下的吏员与儒生们的冠则只有一道梁。这种冠的形象在汉代文物中出现得最多。山东嘉祥武氏石室画像、山东长清孝堂山石室画像、及河南、江苏、四川等地的大量汉代画像石上都可以找到例子。


图:山东沂南县北寨村出土的吊唁祭祀画像石(局部)

又名赵惠文冠,秦灭赵之后,就以武冠赐近臣,汉代沿袭下来,称为武弁,又名大冠,为武官所戴。此冠用漆纱制成,外形是一个横向长方形,两端有下垂的护耳,耳下有缨,系于颌下,前额有突出的部分,它一般与巾帻结合而戴,可以把整个头部包裹起来,便于保护头部。在甘肃省磨咀子62号墓出土有一件武冠,冠两端有垂下的护耳,耳有缨,可以系在颌下。


图:甘肃省磨咀子62号墓出土的武冠示意图

在汉代画像石和汉代陶俑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戴着武冠的官员、武士、近卫等形象。汉代的宫廷侍卫官员,如常侍、侍中等高级武官还要在所戴的武冠上加戴黄金铛、玉蝉等装饰品。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就出土了一件当时装饰在冠上的金附蝉。此外,官廷武官们还要在冠旁佩带一条貂属作为装饰。一般侍中的貂尾垂在左边,常侍的貂尾垂在右边,以示区别。


图:辽宁北票北燕马素弗出土的金蝉饰

除以上三种常见的冠之外,还有皇帝平常所戴的通天冠、司法人员所戴的法冠及官吏和近侍所戴的高山等,都是汉代官员日常所戴冠帽的种类。

set 限制解除
x1
>
<
>>
<<
O
x1